2014年1月30日 星期四

肯定自己,你永遠比你自己想的還要能幹

《TO》導言:本篇選自 Martina G. Mcgowan 的部落格,Mcgowan 是一位婦科醫生、作家、藝術家,同時也是有認證的生命教練,幫助人們改變自己、認識自己。
把握好你的夢想,
如果夢想死了,生命就好像一只斷翼的鳥兒,無法飛翔。
你的夢想究竟是可以實現,或只是自己一廂情願的幻想而已?即便你的答案是後者,「一廂情願的想法」;你還是有辦法把這個夢想放在你可以實現的那個部分。事實上,你比你自己想像的還要擁有能力去實現夢想。
這裡有幾個有效的策略來幫助你實現夢想:
  • 1. 你的「為什麼」是什麼?
要為了「對」的原因去追求它。
在你去追求你的夢想之前,先停下來問問你自己,「我真的想要嗎?」有時,你經常會混淆家人想要你達成的目標,或者是社會要求你完成的目標,反而讓你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對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
(1.)停下來想像看你的生活會因為你完成了夢想而起了什麼樣的變化?
(2.)對於貫徹你的目標要很有信心,因為那是你自己像要爲自己做的,并不是為了討好其他人而做。
(3.)判斷你完成夢想的成果是否值得你投入的付出還有心血。
  • 2.  一步一腳印
當你真的發現並決定這個偉大的夢想是自己想要的,你就必須設計一個可靠的策略來實現它。其中最重要的工程,是要把你的夢想拆解,分成一個個較小、較容易達成的目標。
(1.)舉例,如果要將夢想化為現實需要很多的錢,那麼就把你的開銷分成比較小的額度,好讓你的收入可以慢慢的適應你的開支。
(2.)如果你夢想需要很大的個人改變,就分成幾個一系列簡而易行的步驟去慢慢的執行,讓你慢慢越來越靠近你的夢想。
(3.)當你把夢想拆開來以後,定下實際的目標去達成你每一個小的目標。
  • 3. 人際網絡,人際網絡,人際網絡!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好好利用身邊人的知識、技術、幫助、支持,來幫你達成你的夢想。
(1.)尋找已經達到目標或是接近達成目標的老師。
(2.)發現其他人如何在類似像你的環境下,克服挑戰並完成他們的夢想。
對我來說,今年的目標就是要投入在能夠幫助我達成夢想的可靠組織或團體裏。
  • 4.  每件事都會有代價
很多成功的人都可以告訴你,為了達成他們的夢想背後所付出的努力還有犧牲。把偉大的夢想化為現實需要時間還有努力,而結果是你可以過上你想要過的生活。但是,如果你繼續做你一直在重複做的事情,你只能夠擁有同樣的結果!
(1.)比方說,你有沒有一些不健康的消費習慣,而且會影響到你前往夢想的進度?把那些沒有價值的開銷延後或省起來,直接投注在你的夢想上。
(2.)為了讓你有更多的時間去達成你的夢想,或許你可以把看電視的時間,替換成你完成目標應該有的行動。
沒有任何藉口能成為「無法實現夢想」的理由。你是唯一能夠決定自己是否可以達成你的夢想的人!試試看,把以上的秘訣都拿來運用,前往改變自己、把夢想化為現實的旅程上吧!
當你完成你的夢想時,你會回顧自己曾經的過往,爲你所付出的努力微笑。
  •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martinamcgowan.com;圖片來源:symphony of love,CC Licensed)
source:

2014年1月27日 星期一

擁抱世代從教育開始:劉安婷 (Anting Liu) at TEDxTaipei 2013





發佈時間:2013年12月08日
Teach for Taiwan 發起人

劉安婷,台北出生,台中長大的台灣囝仔。 2008年從台中女中畢業時,同時推甄上的台大外文與政治系,也自學英文考上美國十所­名校,最後選擇就讀提供全額獎學金的普林斯頓大學。她的故事,在當時寫成『學會堅強,­我考上普林斯頓』一書出版。

大學四年,她主修國際發展,四年駐足在迦納泥土砌的教室裡、海地的帳篷學校、美國的青­年監獄、巴黎的貧民區、柬埔寨大屠殺的遺址。然而,在她腦海中不斷迴響的問題是:那台­灣呢? 

過去這一年,她同時在紐約的顧問公司工作,同時和台灣的夥伴們建築Teach for Taiwan的夢想,希望結合台灣年輕人改變的力量,使孩子無論出身都能得到應有的陪­伴。接下來,她即將搬回台灣,專心圓夢。邀請您,加入她的旅程!


Founder, Teach for Taiwan

Born in Taipei and raised in Taichung, Anting first came under the spotlight when, in 2008, having taught herself English, she received acceptances to both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10 top US colleges. She eventually set off to Princeton University, and published her story in a book titled, "I Boast in my Weakness".

At Princeton she studied at the Woodrow Wilson School of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spending extensive time working in Haiti, Cambodia, Ghana, France and Switzerland. She snatched the top thesis prize with her work when she graduated, yet she couldn't stop wondering: is what I do relevant to where I am from? 

Since then, Anting worked at a management consulting firm in New York, while starting a team in Taiwan to experiment with the idea of "Teach for Taiwan" -- recruiting college graduates to become quality teachers in communities in need. Now, she is moving back to Taiwan to officially launch the program -- and invites you to join her on this next journey along with other "fools" that are dreaming for a generation.

TEDxTaipei 官網:http://tedxtaipei.com/
TEDxTaiepi 官方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EDxTaipei
TEDxTaiepi Google+:http://goo.gl/UAIjDL
TEDxTaipei 2013 - 翻轉Fl!p : http://2013.tedxtaipei.com/

讓那些非 Coder 出身的女人成為開發者,根本不可能嗎?

過去《TO》曾發表過的兩篇文章「女生不適合 Coding 嗎?為何只有 28% 的程式設計師是女性?」、「不要再買芭比娃娃給 5 歲小女孩了!試試 GoldieBlox,她們也許想當工程師啊!」都獲得熱烈的迴響,也被廣為分享出去,看來大眾對於女性學程式、打破科技產業中清一色男性的議題都頗有感觸的。
  • 天曉得要怎麼做才能讓 13 歲的女孩子對電腦有興趣
前些日子 Y Combinator 的創辦人 Paul Graham 一席遭到誤解的話,又重新把「科技產業中的女性」議題炒熱。當時 Paul Graham 是這樣說的:
要讓那些非程式設計師出身的女人成為開發者,根本不可能,更別說建立像是 Facebook 這樣的公司了。
這段話被曲解為:「女人根本不可能成為開發者,更別說建立像是 Facebook 這樣的公司了」而引發熱議。於此,Paul Graham 也在 Twitter 中發文澄清,表示自己並不是歧視女性,媒體報導不應刪減他的發言內容。
而創投 Union Square Ventures 的領導人 Fred Wilson 也在部落格中對這個事件寫道:
Paul Graham 的評論引發了對於女性創業者、程式設計師、駭客的討論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們本來就應該要更廣泛地好好討論這些問題。
而 Paul Graham 也問了一個很好的問題:「天曉得要怎麼做才能讓 13 歲的女孩子對電腦有興趣。」
  • 不要再給她洋娃娃,多嘗試各方面的興趣
而在 TechCrunch 於 2013 年 10 月為科技業的女性所舉辦的 Grace Hoop 活動中,超過上千名女性參加。不論是已經在科技業工作,或是有興趣加入科技產業的女性都非常踴躍。
而 TechCrunch 的記者也訪問了部分與會的女性,底下影片則是該記者匯集起來的訪問精華。從訪問中可以發現許多女性程式設計師會愛上電腦、愛上 coding 都是因為喜歡「創造」的感覺與成就感、喜歡看到使用者的反應。有些則早在 10 幾歲時就發現自己對於電腦、coding 的興趣,並一路深耕於其中。
看來要引起女孩子對電腦、coding、科技這方面的興趣,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她們盡早接觸,並鼓勵她們以設計者而非消費者的身分去接觸電腦
  • 聽聽在台灣的女性工程師怎麼說
為了能更貼切女性在科技產業中的情境,我們特地訪問了台灣新創公司 Richi 的執行長兼共同創辦人莊惠婷(以下簡稱莊),畢業於台大資管系的她,可是 架設 PTT 的創始站長之一。
問:怎麼會開始接觸科技產業?
莊:自資管系畢業之後,剛好是網路剛開始的時代,就開始做一些有關 web 的案子。其實是因為對新科技的興趣才讓我投入這個產業。
問:在科技產業中,女性是不是真的會遭受到歧視?
莊:我覺得並不會受到歧視,在科技產業中是不分性別的。只要自己對寫程式有興趣,願意花時間學習、花時間做專案,不管是男生或是女生成果都是一樣的,並不會因此受到歧視。
問:所以女性不適合 coding 只是刻板印象?
莊:其實就像是開車的時候,只要前面的人開的稍微慢一些,就會有人說「駕駛一定是女生」。過往我們一直認為女性不擅長機械、不擅長 coding,但這其實都是刻板印象。
問:對於想要投入科技產業的女性有什麼建議?
莊:我自己算是科班出身,在我念書的時候全班大概有六十幾個人,女生差不多只有十個,比例非常懸殊。但是這些同學現在不管是當工程師、PM、業務都發展的非常好。我覺得只要努力達成自己所設立的目標,就不會有人歧視你。
還在無腦地塞洋娃娃給女孩子嗎?不妨多鼓勵她們多嘗試各方面的興趣,說不定她真的想成為一位程式設計師也說不定。ˊ而只要願意努力學習、努力達成目標,其實在科技產業是不分性別的,不要再被刻板印象所束縛了。如果對科技產業、coding、電腦有興趣的話,趕緊追尋自己的夢想吧。
台灣目前我只知道 Rails Girls 有在舉辦相關的女性 coding 活動,你還知道哪些可以與大家分享的呢?
  • 延伸閱讀

別讓教育成為貧富差距的幫兇



教育,是改善貧窮的第一步。「如何落實平等教育」也是全世界長期的共同課題。
2013年,台灣偏弱勢學童與貧窮分析報告顯示出城鄉資源相差十六倍,偏鄉兒童更面臨教育資源短缺、學習能力失衡與學習機會薄弱的三大貧窮問題。
在M型社會距離不斷擴大的過程中,教育似乎也無法逃脫這惡性循環。前陣子的關於「台清交幾無窮孩子」的新聞調查,更顯示出窮人想獲得好的學習環境越來越困難,乍聽之下,教育根本就是讓階級更加涇渭分明的幫兇。

改變偏鄉教師荒

改善偏鄉教育一直都是不易梳理的大難題。
原因在於偏鄉教育是許多因素所致:
一、地理位置與交通不便、使得資訊傳播不易,人員流動率高
二、特殊的文化脈絡,如民族、宗教,歷史背景不同,導致部分課程的編制並不適合  當地
三、人口不足,小學校不僅經費上分配有限,也較缺乏同儕良性競爭
四、原生家庭在社經位置屬弱勢群體,無法給予足夠學習資源,有些學生還必須負擔  龐大家計,此外,有些父母根本不重視教育。
種種困難,使得諸多教師不願進入偏鄉,就算分發過去,也多抱持過客心態,為此狀況,學者更將偏鄉比喻為新兵訓練所,因為只有年輕、代理、或一些考績不佳的教師才願意短期暫留;在人力不足的狀況下,一人身兼數職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這也間接影響到當地教師間的同儕文化形成不易。
其實,這是全世界都在面臨的問題。八零年代,美國的Wendy Kopp為了改善當時教育不平等,決定成立Teach for America,她召集一群大學生投入偏鄉教育,成效驚人,近年來,更組織Teach for All,將影響範圍拉往全世界。
2012年,劉安婷憑一股對教育的熱誠而成立Teach for Taiwan(TFT),她大學時因至迦納、海地等貧困地區幫助當地孩童學習,並受德蕾莎修女的禱告詞:「神啊,請你將我的心完全破碎,好讓我的心中能有整個世界。」因而啓發,她重新認識到渴求奉獻生命的本質,於是,帶著這份理念,她回到台灣。
劉安婷認為,偏鄉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缺乏長期的陪伴,因此,TFT希望能號召有心投入的教師,以「長期陪伴」取代沾醬油式的課輔教學。
TFT要改變的不只是城鄉教育,更試圖改變從一貫體制上來、面臨22K困境的年輕人,希望能給孩子、年輕人和台灣未來重新選擇的機會。


喚起孩子的學習動力

落實城鄉平等教育應有階段性目標,先求有再求好,但也不能便宜行事。 平等教育的最初目標是達到機會均等,讓人能藉教育握有自主選擇權。這也表示普及教育的同時,也在推廣為何受教是權利也是義務,進而引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願。

「我們常常找到對象卻抓不到重點,制式的改革也越來越亂無章法。」 Leadbeater發現肯亞孩童的學習意願低落是因為英國移植而來的教育制度,當地的疾病、貧困問題提供不了實質幫助,因此,他認為教師要做的不是要製造推力,而是吸引力。
印度的科技重鎮Pune,在當地有一所阿曼西圖學校,非常著重學生環保意識的養成,從教學環境可見一班,他們的教育注重實做課題,像是先從政府那要到一台舊巴士並加以改裝成教室,成為師生上課的場域,並教學利用雨水設施來灌溉蔬菜園、或用塑膠瓶來製作菜園的圍籬,這樣的教育讓學生的價值觀發揮潛移默化作用;藉由實作方式,學生亦能從中習得謀生之道。
Charles Leadbeater

重新認識教育的本質

如果我們希望教育帶出新的思維,首先必須先改變設我們對教育的思維。簡單來說,教育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可以簡單,也可以複雜,但是真正教育的本質是不斷改變的。
就如劉安婷提到她在迦納教導當地孩童的經歷,改變那問題女孩Mary的不是上課的內容,也不是什麼大道理,而是每天與她的互動──再平常不過的打招呼。或許,教育就是人與人真誠的互動,正因為是互相的,不會只有學生單方面獲得知識,正如劉安婷也從與Mary的交流中,學習到何謂生命的滿足。
因此,落實平等教育並非一朝一夕得以達成,而是需要長時間的交流與相處,並重視當地特質,去理解每個學生的聲音與需求。改變不平等教育,不只需要展開制度上的變革,也得就教育本質以及人與人的關係中,找尋屬於這時代的新對話。

撰稿:Birdy
來源:http://tedxtaipei.com/2014/01/2013-anting-liu/

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

Elon Musk:小心,你比自己想像的還故步自封


『他認為很多人其實比他們所認知的還要故步自封,將自己侷限在特定產業,但如果試著向外多學習不同的產業,試著跨領域嘗試,對內心會有不小的幫助,創新自然不是什麼難事。』


曾經看過電影《鋼鐵人》嗎?故事裡的主角億萬富翁企業家 Tony Stark,身兼天才發明家、慈善家和軍火製造商,Tony Stark 過人也最迷人之處正是不斷向全世界提供革命性科技。這樣多才多藝、推動創新的天才型角色,並不單單只是個虛擬的漫畫超級英雄,現實世界其實真有其人。
被喻為現實版的 Tony Stark,科技巨擎 Elon Musk 正是電影版《鋼鐵人》導演心中的主角原型(Elon Musk 還曾在《鋼鐵人 2》中客串),他所創辦的公司,除了二十五歲就創立的全球最大線上支付平台 PayPal,還有三個企圖改變世界的創新公司:主打以租用方式使用太陽能發電裝置的 SolarCity,解決太陽能高價問題以在未來取代傳統能源;私人火箭製造商SpaceX,不久前才將研發的火箭送上太空;當然還有最令人欽佩的 Tesla Motors,全球第一家成功量產電動車的汽車公司。
如果說 2007 年,Steven Jobs 以「來自上帝的手機」iPhone 開啟智慧型手機的時代,那麼下個科技界革命,將會是由 Elon Musk 所領頭,且目前已佔市場總市值超過 180 億的電動汽車,為人類的永續未來揭開序幕。
  • 這位現實世界的鋼鐵人如何達到今日成就,Elon Musk:「試就對了。」
去年 12 月,Elon Musk 受邀在戴爾年度會議(Dell World)上與 Techonomy 的 David Kirkpartick 一對一訪問,暢談其計畫過程中的遠見、創新和挑戰(文章末有附上影片)。
訪談中,Elon Musk 談論到從大學開始就已經預測到未來暖化問題將會成為嚴重影響人類的全球問題,不到幾十年的時間,因應節能減碳的電動汽車將成為未來的交通型態趨勢,但這項改革非一蹴可及,要將全球產業從依賴傳統有限的石油到使用源源不斷的能源生產,這項改革必須提早著手且需要花費很大的心力,Elon Musk 強調如今他能站在這裡談論創新和公司成就,兩個共通點:嘗試挑戰不可能、團隊成就而非個人努力
  • 怎麼試?嘗試、挑戰不可能
Elon Musk 以 Tesla Motors 新款電動車 Model-S 為例,打破傳統對環保意識的電動車等同於毫無性能的拼湊產品,Tesla 所扮演的角色不單只是汽車公司,而是一家製造汽車的科技公司。
考慮到電動汽車若將最重的電池組配件的重量平均分部在底盤下方的話,非電池組配件的車身部分必須輕巧到不只在操控上,在加速上也能有很好的重心轉移和駕駛體驗,因此,以鋁作為 Model-S 車身和底盤的製作設計成為全北美第一台鋁製電動車。
Tesla 此種考慮到電動車的特性和車體構成,將進階的製圖技巧和鑄造技巧等加以應用的創新思維,對 Elon Musk 之後的火箭製造商 SpaceX 有很大的幫助和貢獻,這樣的創新即是 Elon Musk 的「挑戰不可能」。
很多人問 Elon Musk:「你是如何做到這麼多的創新?」其實答案很簡單,Elon Musk 說:「試就對了。」他認為很多人其實比他們所認知的還要故步自封,將自己侷限在特定產業,但如果試著向外多學習不同的產業,試著跨領域嘗試,對內心會有不小的幫助,創新自然不是什麼難事。
  • Elon Musk 稱這些成功都是「團隊成就而非個人努力」
在訪談中,不管 Elon Musk 談論到創業以來的心路歷程,或是說到新創公司 Space X 和 Model-S,Elon Musk 必定會提到「團隊」的貢獻大於「自己」的努力
他提到 2008 年當 Tesla 正試圖籌錢已進行下一階段的發展,卻受到金融風暴重創幾進破產時,公司內部的投資者,包括 Daimler 德國汽車公司,願意陪他一起將所有錢投資下去,幫助 Tesla 度過危難。Elon Musk 強調,Tesla 如今的成功也要歸功於當年 Daimler 願意在 2009 年成為 Tesla 投資方。
他也提到 Space X 並不是他一人的成就,除了部分的好運外,還要歸功於背後的大團隊,Elon Musk 說到:「如果你可以聚集一群有才幹的人,在面對挑戰時將他們團結起來,使他們能相互合作發揮最大的長處,這樣公司將能完成許多偉大的成就。」
鋼鐵人如今能如此威猛,背後必定是經歷人生的低潮(Elon Musk 的破產、離婚)和無數次的嘗試及努力才能成為超級英雄。「失敗是一種資格,獎賞你上過擂台。」與其夾尾逃跑,何不就正面迎擊,放手嘗試呢?
  •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Techonomy;圖片來源: OnInnovation,CC Licensed)

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

教育的新嘗試:MOOC、自我學習與雲遊大學

教育的新嘗試:MOOC、自我學習與雲遊大學
2014/01/21
【陳鍾誠/金門大學資訊工程系助理教授】前言
在還沒有「國民義務教育」的年代,小孩到了五六歲就跟著大人去工作,像我的父親從八歲就跟著大伯去修理皮鞋,一直到七十八歲因為「修鞋器材」被一場雨淋壞了之後才退休,總共工作了將近七十年。而我的母親很小的時後就要幫忙農事,下田去工作,因此小學幾乎都沒上到學,而且二年級就輟學了,所以總是對自己「不認識字」感到遺憾。
到了我們這一代,開始實施九年國教,幾乎所有的小孩都上了學,大部分的人都念到國中以上,然後繼續念高職、高中或五專,接著一部份的人進大學,一部份的人上專科。然後開始有些人在大學之後繼續念了研究所,少數的人後來繼續修讀了博士。
在解嚴之前,大學教育是一種獎勵,因為只有成績較好的人才能考得上高中,然後進入大學,大學與得到較好工作之間,存在著一種關聯性,於是大家都想上大學。
但是現在,大部分的人都上了大學,這種獎勵關係逐漸不存在了,而且、透過網路,人人都可以學到最新的知識與技術,於是乎我們必須要問一個問題:「到底我們為甚麼要上大學?我應該上大學嗎?」。
甚至、我們還可以把這個問題向下延伸:「那我應該上中學嗎?我應該上小學嗎?....」。

假如我不上學?
假如我「不上大學、不上中學、甚至不上小學」,那我的人生,會比較糟糕嗎?還是、或許我可以跳過十幾年無聊的求學生涯,反而得到更好的機會呢?
傳統的教育方式著重的是「紀律」與「一致性」,學童要能學到知識與技能,必須要先學會「坐好聽講」,這樣老師才能站在台上,教授那些「知識」。
但是、最近很多人都在反省,這樣的教育方式好嗎?適合哪些人呢?會不會這樣的教育方式反而扼殺了個人的天賦與創意呢?像是 Ken Robinson 就對傳統的教育提出了不少的質疑,您可以從以下的 TED 影片清楚的看到 Ken Robinson 的觀點。
RSA Animate - Changing Education Paradigms
肯尼•羅賓森問,學校扼殺了創意嗎?, TED, 2006.
肯‧羅賓森爵士:推動學習革命, TED, 2010.
肯尼羅賓森 (Ken Robinson): 如何逃出教育的死亡谷, TED, 2010.
Ken Roubison 對現今教育的一個重要類比是:

當今的教育是在「工業革命時期」發展出來的,參考的是「工廠制度」,學生就像原料,輸入到學校這個工廠之後,經過像生產線一樣的教育過程,就會變成這個工廠的產品 -- 「人才」。
但是、Ken Robison 認為,用這樣的標準化教育方式,會抹煞天賦,很多非常優秀的傑出人才,其實都是無法這樣培養出來的。相反的、她們是在找到自己的天賦之後、搭配上非學校教育的方式,才成為傑出人才的。
因此、Ken Robison 認為現今的教育需要大幅的改變,要尊重每個人的天賦,而不是採用「標準化」的模式。
但是、這要怎麼做呢?薩爾曼·可汗 (Salman Khan) 給了我們一個可能的方式。
在家上中小學
「薩爾曼·可汗」原本是個孟加拉裔的美國人,從事對沖基金的分析工作。他在教自己的表妹數學的過程中,結果發現重重的困難,後來在耐心指導一段時間後,他的表妹終於開竅了,結果很多親友都請他來教小孩功課。
而且、他的一個學生告訴他:「當我不看你的臉時,學習效果好像比較好」,於是他只好買了一塊「手寫板」,然後開始「用手寫板進行不露臉的教學錄影」,並且上傳到 YouTube 上,後來影片越累積越多,他乾脆成立了一個網站,那就是可汗學院,網址如下:
https://www.khanacademy.org/
您可以在下列 TED 影片中看到「可汗先生」成立「可汗學院」的過程。
TED:Salman Khan:影片能改變教育
後來連比爾蓋茲與 Google 都捐款給「可汗學院」,現在可汗學院已經是非常知名的教育網站了。
可汗學院裏的教學影片,大部分是「小學到高中」的課程,後來也加入了一些大學的課程,像是微積分等等。
後來、可汗學院提供了一整套的軟體平台,於是台灣的「誠致教育基金會」也將這套方法引入到中文的世界裏,創造出了「中文版的可汗學院」,那就是「均一教育平台」,以下是其網址:
http://www.junyiacademy.org/
所以、如果您想要讓小孩在家自學,現在應該有不少資源可以利用。
雖然我的小孩還是上了小學,但是我曾經用「可汗學院」讓他們「用英文學數學」,感覺效果還不錯!(不過我有放了一個大絕招,那就是看完一部且通過一個測驗之後,就可以玩五分鐘電動....)
在家上大學
如果、您覺得上大學太貴、太浪費時間,或者想要先工作,然後利用閒暇的時間在家上大學,那麼、透過 MOOC 應該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MOOCs 是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的簡稱,中文通常翻譯為「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或者直接稱為「摩課師」。
目前規模較大的 MOOC 網站有下列幾個,其中 Coursera 是規模最大的:
https://www.coursera.org/ -- 史丹福、耶魯、加州理工、台灣大學、新加坡大學、上海交大、.....
https://www.udacity.com/ -- 史丹福、維吉尼亞、以及實用類課程....
https://www.edx.org/ -- 哈佛、柏克萊、MIT、....
目前台灣大學有加入 Coursera 網站開課,像是「葉丙成、林軒田...」等老師都有在 Coursera 上面開課,而且葉丙成老師的團隊還首創了用「打電動」的方式進行機率統計課程的評量。
另外、清華大學也有一些 MOOC 課程已經上線,網址如下:
國立清華大學-台聯大雲端經典課程UST MOOCs
但是、在筆者任教的資訊工程領域,我認為最好的線上大學並不是 MOOC ,而是「開放原始碼」的資源與社群,如果您想成為「程式高手」,最好的方式不是去上這些課程,而是「加入開放原始碼社群、使用開放原始碼工具、然後不斷的練習」。透過像 「github、CodeAcademy、W3Schools」 這樣的網站,搭配開放原始碼軟體 (像是 Linux、Python、Ruby、Node.js、R、gcc、Qt、OpenCV....) 等難以數計的軟體、以及開放硬體設備 (像是 Arduino、Raspberry Pi、RepRap、...) 等等,您可以經過「一萬小時的自我訓練」之後,成為「程式領域」的高手。
當然、您還需要持續的練習,以及多方的交流,所以歡迎您加入各式各樣的學習團體,例如程式人雜誌就是一個不錯的交流社群。
雲遊大學
如果您覺得這樣還是不夠,其實筆者覺得有個辦法非常棒,但是一般人都不敢嘗試,那就是「雲遊大學」。
大部分的大學課程,其實都是開放的,您可以到任何一個大學裏找您喜歡的課,然後直接進去旁聽,我想大部分的老師都會很歡迎的。
還記得「賈伯斯」曾在「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上說到,他從大學輟學之後,還在學校待了十八個月,到處聽課,於是培養出對美學的感受力,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案例,以下是這個影片的連結:
YouTube: 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
事實上、就算你現在還在大學就讀,您也可以嘗試「雲遊大學」的方案,到處去上學,而不需要受限於單一學校的環境,我覺得這種方式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更何況除了大學之外,還有很多地方可以學到需要的技能,例如在「電子、電機、資訊、機械」等領域,最近興起了一種稱為 FabLab 的工作坊類型的組織,您可以透過 Fablab 的環境從實作中學到很多技能。
•Fablab 台北 -- https://www.facebook.com/FablabTPE
•Fablab 台南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fablabtainan/
•FabCafe 台北 -- http://taipei.fabcafe.com/

其實、筆者最近也很想出去雲遊了,我已經在金門待上十年,小孩也漸漸大了,雖然自己在大學教書,但是持續的學習對我們這些大學老師而言還是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但是、我該如何才能一邊教書一邊學習呢?所以我想出了自己的「雲遊大學」方案,以下是筆者為自己量身打造的幾個方案:
1.交換老師 -- 找到另一個願意交換的大學老師,和他對調一陣子,我去他們學校教課,他來金門大學教課。
2.交換職務 -- 找到另一個願意交換的業界專家,和他對調一陣子,我去他們公司工作,他來金門大學教課。
3.帶著學生雲遊 -- 找一些本系的學生,帶的他們去雲遊,然後一邊雲遊一邊上課,透過雲遊的方式開拓視野。
所以、我又成立了一個 facebook 社團,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參與這樣一個活動,讓台灣的知識與教育能流動起來,透過這樣的流動,我想教育應該會更好才對!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cloudU/
期待並歡迎您加入「雲遊大學」的行列!
============================================================

作者簡介╱陳鍾誠:目前任教於金門大學資工系,喜歡寫「網誌、程式與電子書」,不喜歡「寫論文與接國科會計畫」。
現在負責主編「程式人雜誌」,同時撰寫一系列「電子資訊領域的創作共用電子書」,並且致力於執行沒有經費的「 開放電腦計畫」,希望透過這些既有知識的傳播改變台灣的大學教育,讓下一代具備堅強的實務能力。
已經準備好被開除後要去做「科學玩具與書籍」,希望下一代能透過這些書籍與玩具學會已知的技術,為台灣的科學教育保留一點點希望的種子。
作者網誌臉書社團:程式人雜誌


全文網址: 教育的新嘗試:MOOC、自我學習與雲遊大學 - 陳鍾誠專欄 - udn專欄 - udn時事話題 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495686#ixzz2qzhALXZO
Power By udn.com 

心理素質好的人們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日期:2013 年 12 月 2 日
 01
(Photo via Lifehack)

昨天看到一篇轉錄,「13 Things Mentally Strong People Don’t Do (十三個高心理素質者特色)」,覺得非常有道理,中文翻譯如下,並舉例說明:


1. 高心理素質者,不會靠夭環境、靠夭別人,他們動手做!



2. 他們知道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不會說「我真的很討厭我現在的工作,這種疲累,遲早我的身體會出問題,XX附醫怎麼這麼惡劣?管理階層有沒有良心啊?」這種話。



3. 他們主動迎向改變。



4. 不能控制的事情,不用去浪費時間擔心。



5. 他們並不打算討好任何人。



6. 他們並不害怕承受「經過計算的風險」。



7. 他們並不懷念過去。



8. 他們不會重複犯錯,他們記取教訓,然後前進。



9. 他們看到別人成功,不會不爽、不會酸、不會講機車話,而是真心尊敬。



10. 第一次失敗後他們不會放棄,而會變得更強,繼續前進。



11. 他們並不害怕獨處的時間。



12. 他們不覺得世界欠他們什麼,他們自己找機會。



13. 他們並不期待立即的成果,而能持續的投資自己並努力。


文章出處:http://i-chentsai.innovaradinc.com/2013/12/mentallystro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