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7日 星期一

別讓教育成為貧富差距的幫兇



教育,是改善貧窮的第一步。「如何落實平等教育」也是全世界長期的共同課題。
2013年,台灣偏弱勢學童與貧窮分析報告顯示出城鄉資源相差十六倍,偏鄉兒童更面臨教育資源短缺、學習能力失衡與學習機會薄弱的三大貧窮問題。
在M型社會距離不斷擴大的過程中,教育似乎也無法逃脫這惡性循環。前陣子的關於「台清交幾無窮孩子」的新聞調查,更顯示出窮人想獲得好的學習環境越來越困難,乍聽之下,教育根本就是讓階級更加涇渭分明的幫兇。

改變偏鄉教師荒

改善偏鄉教育一直都是不易梳理的大難題。
原因在於偏鄉教育是許多因素所致:
一、地理位置與交通不便、使得資訊傳播不易,人員流動率高
二、特殊的文化脈絡,如民族、宗教,歷史背景不同,導致部分課程的編制並不適合  當地
三、人口不足,小學校不僅經費上分配有限,也較缺乏同儕良性競爭
四、原生家庭在社經位置屬弱勢群體,無法給予足夠學習資源,有些學生還必須負擔  龐大家計,此外,有些父母根本不重視教育。
種種困難,使得諸多教師不願進入偏鄉,就算分發過去,也多抱持過客心態,為此狀況,學者更將偏鄉比喻為新兵訓練所,因為只有年輕、代理、或一些考績不佳的教師才願意短期暫留;在人力不足的狀況下,一人身兼數職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這也間接影響到當地教師間的同儕文化形成不易。
其實,這是全世界都在面臨的問題。八零年代,美國的Wendy Kopp為了改善當時教育不平等,決定成立Teach for America,她召集一群大學生投入偏鄉教育,成效驚人,近年來,更組織Teach for All,將影響範圍拉往全世界。
2012年,劉安婷憑一股對教育的熱誠而成立Teach for Taiwan(TFT),她大學時因至迦納、海地等貧困地區幫助當地孩童學習,並受德蕾莎修女的禱告詞:「神啊,請你將我的心完全破碎,好讓我的心中能有整個世界。」因而啓發,她重新認識到渴求奉獻生命的本質,於是,帶著這份理念,她回到台灣。
劉安婷認為,偏鄉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缺乏長期的陪伴,因此,TFT希望能號召有心投入的教師,以「長期陪伴」取代沾醬油式的課輔教學。
TFT要改變的不只是城鄉教育,更試圖改變從一貫體制上來、面臨22K困境的年輕人,希望能給孩子、年輕人和台灣未來重新選擇的機會。


喚起孩子的學習動力

落實城鄉平等教育應有階段性目標,先求有再求好,但也不能便宜行事。 平等教育的最初目標是達到機會均等,讓人能藉教育握有自主選擇權。這也表示普及教育的同時,也在推廣為何受教是權利也是義務,進而引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願。

「我們常常找到對象卻抓不到重點,制式的改革也越來越亂無章法。」 Leadbeater發現肯亞孩童的學習意願低落是因為英國移植而來的教育制度,當地的疾病、貧困問題提供不了實質幫助,因此,他認為教師要做的不是要製造推力,而是吸引力。
印度的科技重鎮Pune,在當地有一所阿曼西圖學校,非常著重學生環保意識的養成,從教學環境可見一班,他們的教育注重實做課題,像是先從政府那要到一台舊巴士並加以改裝成教室,成為師生上課的場域,並教學利用雨水設施來灌溉蔬菜園、或用塑膠瓶來製作菜園的圍籬,這樣的教育讓學生的價值觀發揮潛移默化作用;藉由實作方式,學生亦能從中習得謀生之道。
Charles Leadbeater

重新認識教育的本質

如果我們希望教育帶出新的思維,首先必須先改變設我們對教育的思維。簡單來說,教育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可以簡單,也可以複雜,但是真正教育的本質是不斷改變的。
就如劉安婷提到她在迦納教導當地孩童的經歷,改變那問題女孩Mary的不是上課的內容,也不是什麼大道理,而是每天與她的互動──再平常不過的打招呼。或許,教育就是人與人真誠的互動,正因為是互相的,不會只有學生單方面獲得知識,正如劉安婷也從與Mary的交流中,學習到何謂生命的滿足。
因此,落實平等教育並非一朝一夕得以達成,而是需要長時間的交流與相處,並重視當地特質,去理解每個學生的聲音與需求。改變不平等教育,不只需要展開制度上的變革,也得就教育本質以及人與人的關係中,找尋屬於這時代的新對話。

撰稿:Birdy
來源:http://tedxtaipei.com/2014/01/2013-anting-li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請留言,謝謝囉!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