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過目就忘,光是每天「讀」並不夠,每天「寫」才記的牢!

(原文作者 Sean Smith 為搜尋搜尋引擎優化顧問兼科技 Blogger)
你每天是否會大量瀏覽新聞、部落格、Ptt 以及各式書報呢?你是否認為大量吸收資訊就能有效學習呢?小心喲,如果你鮮少主動思考且時常記不得自己讀過的資訊,你可能中了資訊過量的毒!
可別說是我嚇唬你,愛因斯坦也曾說,在我們過了特定年紀後,閱讀不會引領我們發展創造力;當我們讀得太多,思考的太少時,我們會漸漸變得怠於思考。
  • 過量吸收資訊的五大壞處
讀了太多,導致你過目就忘
除非你是超級金頭腦,否則若你只是不斷瀏覽大量資訊,不然通常是記不得多少資訊的。要讓讀到的資訊深植腦海,我們必須要建立有效的神經路徑(neural pathways)才能記憶所學所知,否則大量閱讀了老半天也可能徒勞無功。
神經路徑是我們腦中傳遞各種訊息的路徑,當我們對於特定主題越熟悉時,其相關神經路徑越強而有力;換句話說,面對熟悉主題時,我們較能快速憶起相關內容,並運用該主題之相關知識與訊息。
所以原作者 Smith 告訴我們在閱覽資訊時,不要總是無意義地漫讀,不要新聞播什麼就看什麼、臉書牆上熱鬧什麼就關心什麼;應該要主動思考,針對眼前的資訊提出問題,並尋找答案。如果你手邊的資料無法回答你提出的問題,那就太好了!因為這正是你延伸閱讀,蒐集更多方意見觀點的機會。
在上述過程中,你跟一般瀏覽網路與書報的人立見差別。
因為你不是被動地吞食資訊,你是主動地找某主題的相關資料。而且別忘了,你已經為此主題建立起神經路徑,而你接下來所主動搜尋到的資訊也都是與此主題有關,所以這些資訊都會有效地往你既有的神經路徑靠攏,建立起更為強大的網絡,讓你記得更牢。
這樣的神經路徑網有如整理有序的書櫃,讓你此後需要從腦中取用相關知識時快速許多,無需在茫茫記憶腦海中無助。
逐漸失去分辨資訊重要性的能力
訂閱太多部落格,或是各類文章及資訊後,我們可能漸漸發展出一個壞毛病:我們會認同所有讀過的文章,失去質疑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千萬不要盲目地接受任何來源的資料,即使是你崇拜的偶像所說的話,也未必適合你身處的情境或是思考的議題。所以,每次閱讀他人觀點時,一定要逼自己睜大眼睛,找出其中過於主觀、偏頗、甚至錯誤的部分,甚至去試驗其中提供的資訊,看看結果如何,最後才能下結論。
別忘了這些成功的人絕不可能是靠著盲目追隨他人腳步而獲得今天的地位阿,他們想必也是靠著獨立思考做出對的選擇,才能闖出今日的一片天。
易依賴自己所蒐集到的資訊而行事,因而抑制創意的思考方式
對於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而言,水平思考是成功的關鍵之一。
許多事情沒有標準答案,我們需要以水平思考擺脫思維框架,找出獨特的解答或作法;能在垂直思考與水平思考間自由轉換的人才有機會開創新局,否則在面對難題時,只能跟大多數人一起鑽牛角尖而苦不得解。
長大後,不敢再提出任何問題
如果你閱覽時不常提出疑問,這問題可大了。
我們小時候都喜歡問「為什麼?」可能連顯而易見的問題,諸如「為什麼要設路燈?」都敢問,但隨著年紀增長,漸漸地不再問「為什麼?」
有可能是因為我們懂得越來越多,所以問得越來越少;但更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怕丟臉.有時候社會觀點就是這樣子:當一個人有疑問時,表示他有不懂的地方,於是我們覺得他不太聰明,但事實並非如此。
其實會提問的人有個迷人特質,那就是渴求知識;當你對某篇文章提出疑問時,這表示你希望更進一步解該議題,因為你真的非常感興趣.所以,若你喜歡提出問題,恭喜你,你喜歡動腦思考,你才是人群中聰明而獨特的存在。
如果你還不習慣提問,但也想要在吸收資訊時增長智慧的話,做法很簡單: 勇敢提出問題,然後自己設法找到答案,你可以想辦法蒐集資訊,也可以與人討論,最後再形成自己的解答。
只蒐集資訊而不提問的人,恐怕只是服用著社會所餵食予我們的價值觀,這般閱讀只會僵化思考,變成零零散散的資訊拼圖喔!
完全上癮,並且盲目接受他人觀點或資訊
提出問題與找出答案都要花費我們大量心力,但盲目放空地吸收資訊卻很輕鬆,所以,很多人選擇後者,但是,唯有選擇前者之讀者可以在閱讀中逐漸茁壯。
其實,偶爾休息一下,隨意瀏覽各類資訊也是一種休閒方式。但是,萬萬不可上癮,一定要不時提醒自己「這篇文章所言正確嗎?真的適合我嗎?」,切忌輕信單方來源的說法,就奉為聖旨阿。
台灣新聞聽眾得尤其注意,必定要慎選新聞來源,不偏食。
畢竟,每個新聞台都有自己的意識形態,並不如我們想像的客觀,也從來不是透明的資訊平台。下次想關心各界最新消息時,記得聽聽看不同新聞台對於同一議題的說法;如果可以的話,利用網路接觸新聞資訊更好,因為網路上的新聞媒體種類更多,能夠讓讀者聽見不同的聲音,激發更多思考的機會,才不致於被單一論述操縱。
利用寫作以有效吸收資訊
原作者發現,寫作是有效記憶資訊的好方法,透過寫作,我們可以為有興趣的主題建立良好的神經路徑。那我們該如何實行呢?
請看以下步驟:
1. 提出問題
2. 蒐集文章,累積不同觀點
3. 進行相關研究
4. 詢問他人意見
5. 運用所學
6. 重複測試與挑戰各個論點
7. 形成自己的想法與結論
8. 把自己的思考結果寫成文章
9. 回應文章評論或與回應者展開思辯
你說說看,下了這麼多功夫,你怎麼可能忘記這些知識呢?
原作者便提到,他為了寫一篇以「優化習慣及自動化成功」為題的文章,做了很多有關菸害的研究;他事後驚覺,在寫作動機下,他能在短短半小時內學到很多健康知識,比以前在高中時兩年的健康課程還要有收獲,吸收效率真的很高。
而且,他記得自己文章中涉及之諸多相關知識,不像其他僅匆匆讀過的主題,幾乎忘了泰半,這正是原作者用心籌備及寫作後的到的甜蜜成果。
再舉《冰與火之歌 》的作者 George R.R. Martin 為例,他曾經在訪談中提到他能清楚記得每一位書中角色,許多小細節都不會忘記,即使是對整體故事發展影響不大的角色也同樣深刻烙印在腦海裡,但這並不是因為他記憶力過人,因為他也和許多人一樣,會在五分鐘內忘記陌生人的名字。
由此足見,我們筆下的字句真的能讓我們在腦中建立強大的神經路徑,讓我們牢牢記住所讀所寫。(當然,我想用鍵盤或是平板電腦撰文也是能收到類似成效。)
希望各位讀者爾後以創意思考及回答問題為目標,有目的的吸收資訊,也多鼓勵自己進行水平思考。
李小龍曾經說過,在學習時我們應該要吸收對我們有用的一切、捨棄無用者,並加上專屬於自己的想法或做法。
讓我們一起在寫作中學習吧 !
想寫文章,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嗎?《TechOrange》正在招募作者!《TO》的作者可以自由選材撰寫重要的科技新知、全球與在地的新創趨勢等等相關題材。
煩請轉告有興趣的朋友,來信附上履歷自傳與文字作品寄至:chloe@techorange.com,信件主旨註明「應徵《TO》作者」。
(資料來源: Medium; 圖片來源: jjpacres, CC Licensed.)
http://techorange.com/2013/11/22/writers-on-writing/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Bigdata 巨無霸,到底怎麼分析?數據科學家會幫你把它變小

雖然很多人藉由免費的線上課程來學習數據科學,但是許多公司還是缺少專業的數據科學家。
Pinterest 是全球最大的圖片社交分享網站,其團隊中有 13 位成員主要負責數據科學、工程與分析,而 Pinterest 希望藉由其收集的數據,做出更好的決策,並設計出更好的產品,所以這樣的成員永遠也不嫌多。
數據科學家是個充滿神秘感的工作,我們也都知道數據科學家被《哈佛商業評論》稱之為「二十一世紀最性感的職業」,但是數據科學家到底在做什麼? 他們在乎些什麼? 而他們是如何與其他員工互動呢?
你可以到 Pinterest 上看一下數據科學家的工作描述。根據這個月公佈的一項職業描述,適合這項工作的人要「藉由有效與可操作的分析來揭示業務和產品的機會、與不同部門的團隊合作並提供專業的數據知識、預測 Pinner(Pinterest 用戶)的行為和興趣」等。
你也可以跟《VentureBeat》一樣直接去找數據科學家,向他們提出問題。
《VentureBeat 》發了 e-mail 給 Pinterest 的兩位工程師  Andrea Burbank 與 Mohammad Shahangian ,而且很幸運地得到了他們的回音。
下圖:中間的紅衣女士為搜尋與數據挖掘工程師 Andrea Burbank 
下圖:左邊的男士為數據科學家兼基礎設施工程師 Mohammad Shahangian
這兩位數據工程師鑑定了關鍵指標,根據數據而指向產品決策,並解釋他們如何幫助公司的同事分析數據。
以下是經過整理的《VentureBeat 》採訪記錄。
  • 請談談你們曾執行的數據科學計畫,以及數據分析對產品產生了什麼變化。
Burbank :這裡指的計畫很廣泛。行動裝置的使用如何影響用戶的參與、新用戶的行為、網站的重新設計會如何影響用戶的行為,這些都可能導致用戶是否會成為長期 Pinterest 用戶。我們幾乎是立即的使用這些結果:為新用戶設計改良的用戶動線、在重新設計的網站中添加特性,刺激已經消失的用戶行為、並在 email 與網站中提供行動應用程式的連結等等。
  • 你們是如何定義什麼是好的或是成功的?有哪些指標呢?
Shahangian 其實,我們對「好」的定義,跟用戶透過行為來告訴我們的訊息有關。通常,我們會尋找導致用戶回來 Pinterest 的領先指數( Leading Indicators)。
Burbank 用戶的參與度是我們的關鍵指標,像是用戶有頻繁的回到網站嗎? 他們瀏覽網站的時候,有沒有執行像是點擊圖片或是把圖片 Pin 到他們的釘版 (Board) 的關鍵操作?今天新加入的用戶有成為長期用戶嗎?
  • 現在 Pinterest 的數據科學跟幾年前有什麼不同嗎?
Shahangian :當然有囉!在我們成立數據團隊之前, Pinterest 可是經歷了很大的成長。我在兩年前左右加入 Pinterest ,上班的第一個星期我不停的在回答「我們有多少用戶?」。一旦我們獲得基礎設施來代替我們處理數十億個對象,我們做的分析也演變為整個團隊關鍵決策中的重要投入。
Burbank :架構讓我們能更迅速地回答更多問題,這樣我們就能擁有更多時間好快速的設計新想法。我們為新推出的特色做了 A / B 實驗,同時我們也會查看日常指標,以了解事情的進展。
  • 你們會讓那些不是數據科學家的人自己分析數據嗎? 如果是的話,你們是用什麼樣的工具呢?
Shahangian :是,我們的確會讓不是數據科學家的人自己分析數據。「把海量資料變小」是數據小組的目標之一。我們希望公司的每一個人都在不考慮規模的情況下自己做分析。工具的話,亞馬遜網頁服務系統的雲端倉儲服務 Redshift 與 Qubole (Hadoop 雲端運算技術)一直都很成功,因為他們讓像是社區專家或產品經理等不是工程師的員工自己回答重要的問題。
  • 隨著公司的發展,你們如何衡量分析?
Shahangian:我們相信,在一定的指導下,任何人都可以進行分析,而這真的是測量分析的最佳方式。我們分享對於每一新分析的疑問,並且發展可以讓分析容易複製的新工具。
Burbank:我們有非常大量的數據,而問題也多到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回答。所以我們盡量製造工具,好幫助公司員工迅速回答問題,並做更深入的分析,雖然這可能不會太廣泛的使用,但對某一特定產品的決定有實質性的幫助。們還會招募新血,我們一直在尋找善於使用數據的人。
  • 請問你的工作對用戶體驗有什麼影響?
Burbank: 我們與所有的團隊合作,為幾乎所有用戶會面臨的功能設計實驗。例如,我們觀察推薦電子郵件 (Recommendations Email) 的哪一個部分點擁有最高點擊率,並因此重新設計 email 以及讓公司把個人化推薦(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s)排於首位。 我們使用模型來預測用戶的參與,以設計新的用戶動線。我們會察看流量從哪裡來,進而決定要把那些網站加入 Pin It 按鈕。 說實在的,你所看到的產品,幾乎任何部分,其背後都有很重要的數據科學。
  •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VentureBeat ; 圖片來源:justgrimes , CC Licensed)
http://techorange.com/2013/12/13/what-pinterests-data-scientists-look-for-and-how-they-help-their-peers-interview/

Coding 的重要連美國總統歐巴馬都知道:「不要只是滑手機,自己寫個程式吧!」

美國的電腦科學教育週(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Week)每年舉辦一次,目的是推廣電腦科學教育,而今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除了與非營利組織 Code.org 一同主打名為「Hour of Code」的活動,還邀請了歐巴馬總統錄製了宣傳短片,希望鼓勵更多年輕人來共襄盛舉:
歐巴馬在影片中提到,沒有人一出生就懂電腦科學,但只要努力學習,幾乎人人都能成為電腦科學家。另外,歐巴馬也鼓勵大家:
「不要只是買新的電腦遊戲而已,自己做一個吧!不要只是下載最新的 App 而已,自己設計一個吧!不要只是滑手機而已,自己寫個程式吧!」
  • 「Hour of Code」:一小時 Coding 體驗會
在另一部影片中,則邀請了來自全球 167 個國家、三萬間教室中的五百萬名學生一同參與 Hour of Code 的活動,希望能藉由一小時的課程,讓大家藉由學習如何在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及電腦上寫 Code,來接觸並認識電腦科學。
這次活動也受到科技圈的熱烈響應,獲得來自蘋果、Google、微軟及迪士尼等公司的 100 位員工的協助。
這部影片中提到,世界上只有 10% 的學校有在教電腦科學,因此讓大家接觸 Coding 除了可以讓更多人認識或者愛上編寫程式,甚至鼓勵學生要求學校開設相關課程。
另外,在影片中可以看到,包含演員艾希頓庫奇在內的許多人士都成功寫出了程式碼,甚至有人為自己會 Coding 而感到難以置信。影片中也提到,Coding 可以說是未來世紀的重要語言,而且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困難,其實大都是一些邏輯上的問題,因此只要肯花時間到社區大學或是線上課程認真學習,每個人都很有可能學會。
  • 掌握科技,就能改變世界
Code.org 的創辦人 Hadi Partovi 表示,就算只是接觸 Coding 一小時,也可能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像他本人就是個例子。Coding 在 21 世紀將不再只是軟體工程師才必須會的技能,無論想成為護士、記者、會計師、律師或甚至是角逐政壇,coding 都將會是一項重要的技能,也是未來各界人士必須關注的新趨勢。
在這之前,Code.org 也邀請了 NBA 球星 Chris Bosh 拍攝短片,宣傳學習 Coding 的重要性。此外,先前紐約街友學會開發 App 的例子,也再度證實只要有心,學會 Coding 並不難,甚至可能獲得相當優渥的薪資
你也對學習 Coding 感到心動了嗎? 就從 Codecademy 推出的教學 App 開始練習起吧!
延伸閱讀:
(資料與圖片來源:VentureBeat ; 圖片來源:Justin Sloan ,  CC Licensed)
http://techorange.com/2013/12/10/president-obama-kicks-off-cs-education-week-with-code-org/

陪小孩學 Coding 的機器人做好了,只要新台幣 1800 元



追蹤橘報:

陪小孩學 Coding 的機器人做好了,只要新台幣 1800 元

爆橘 ]
於 2013-12-17 10:45:11 發布
關於作者
還記得這兩隻張著大眼,外表圓滾滾的 Bo 和 Yana 機器人嗎?《TechOrange》在 11 月時,發布了一篇〈如何讓你家小孩會打字前就學會 Coding?找這隻玩具機器人吧〉文章,介紹新創公司 Play-i 正為他們開發的「教你家孩子如何設計程式的 Bo 和 Yana 機器人」 進行募款,引起相當大的關注。
現在,Play-i 的努力和募資結果果然不負眾望,募資到約 4200 萬台幣,而且,眾所矚目的 Bo 和 Yana 也要在今年暑假郵寄到你家啦!
還不知道是什麼玩具機器人這麼厲害,快來看  Bo 和 Yana 的介紹影片:
 
在狂喜之餘,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 Bo 和 Yana 的開發理念和迷人魅力:
  • Play-i 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Vikas Gupta :「科技必須是伸手可及而且要讓人感覺有趣。」
我們總說要幫助孩子提早適應越趨科技化的世界和工作環境,但卻只有十分之一的(美國)學校提供程式設計的課程;我們試圖想要激發小孩對電腦科技的熱誠和喜愛,但卻要求小孩死板板的坐在位置上撰寫一連串的程式編碼,如此弔詭的教育環境不覺得荒謬嗎?
Vikas Gupta 就是要解決上述的癥結,決意組成 Bo 和 Yana 的開發團隊 Play-i,以「寓教於樂」的概念將程式設計和工程概念融入機器人,讓小孩透過與機器人的互動,一方面可以讓小孩玩得很盡興,一方面可以交給孩子代碼編程的概念。
創辦人 Vikas Gupta 、後來加入的前 Apple iPod 軟體團隊領導 Saurabh Gupta、前 Frog Design 產品設計和電子玩具製造團隊的領導人 Mikal Greaves 三人再確認設計導向後,全心全意投入機器人的開發,而後更在去年受到來自 Google Ventures、Madrona Venture Group 和其他公司一百萬元的幫助,Bo 和 Yana 這兩個可編寫程序、可與孩子互動的玩具機器人原型就此誕生。
  •  Bo 和 Yana 到底有多迷人?
Bo 與 Yana 利用 iOS 或 Android 裝置的藍芽連線,結合簡而易懂的應用程式,將原始碼轉化為圖像化指令,5 歲以上兒童只要透過圖像式拖拉出指令在 iPad 上將其編列成串,就可以控制 Bo 和 Yana 機器人的行動,這就是 Bo 和 Yana 的神奇之處。
Vikas Gupta 進一步介紹:「程式是一個連續的指令。」,小孩只要在 iPad 上用圖像式拖拉編列指令,就能促使 Bo 和 Yana 做出連續的動作和簡單的要求,例如,除了前篇舉例的邊移動邊彈奏樂器的動作外,還能做出拍手、揮手,甚或跟另外一個機器人握手。若小孩玩的是三輪的 Bo,可以叫他繞著房間滑行、閃燈光或是彈奏木琴,甚至還可以搖晃另一隻 Yana 機器人使其發出獅子吼叫,進一步還可以讓兩隻機器人彼此互動。
程式設計看似艱難,但放在兩個可愛的機器人身上後,小孩就可利用淺顯意懂的圖像化方式,不但輕鬆就能學會最基本的如因果關係的程式設計概念,還可提升創造力。
不只如此,此項互動性學習系統最酷炫的地方在於,當小孩漸漸長大後,他們會發現應用程式軟體會用各種程式語言,例如 Java 和 Python 來紀錄每個指令,也就是說,Bo 和 Yana 這兩款機器人的系統設計並不是只會維持原狀,而是會根據不同年齡變得更加有挑戰性。
  • 程式設計教學玩具市場剛起步, Bo 和 Yana 潛在商機無限
其實用玩具的方式將程式設計簡易化、遊戲化已不是什麼新穎的想法,《TechCrunch》記者 Eliza 曾指出,這塊市場其實已經有包括 Cargo-Bot、Move the Turtle 和 BEE-Bot 等產品或新創公司投注。
但這不代表 Play-i 公司因此就失去發展的空間和機會,畢竟這類型的電腦科技教育還算處於剛起步的狀態,對這類產品的需求和市場也才正要擴張,再加上,美國如今正致力於在學校推廣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教育(STEM education),許多學校也漸漸擺脫死板的教育,找尋更多新穎的方法教導年輕一代學習這方面的概念,因此,能預期的是未來 Bo 和 Yana 這種程式設計教學玩具的商機絕對有增無減。
有鑑於以上商機分析,共同創辦人們都一致認為透過 Bo 和 Yana 可以進行一番大事業,但為求保險起見,他們仍想測試消費者對其感興趣和需求的程度,因此,新創公司 Play-i 曾在 11 月舉辦一場網路籌資的活動,以降低價格(Yana 售價設定為 49 美金,Bo 設定為 149 美金)和幫助 Play-i 捐機器人至學校或機構幫助孩童的方式,吸引人們捐款。
而事實證明,Bo 和 Yana 不只深受美國民眾喜愛,也成功引起全球的注目。
在經過 31 天的募資活動後,Play-i 目前已籌資到 140 萬美元(約 4200 萬台幣)的捐款,整體募款金額比原先設定的目標還要多五倍,這其中有來自英國、加拿大、德國、澳洲、印度和法國等,超過 30% 美國以外的國家貢獻。Play-i 接下來將履行其募款承諾,將全部總額中的 26000 美元投入機器人發展,捐贈給學校或機構幫助低收入戶的孩童學習程式設計。
除募資成果豐碩外,已經有超過一萬個機器人預購單如雪片般飛來,Play-i 計畫在下年暑假寄送,用接下來六個月的時間完成製作和確認銷售合作夥伴,Gupta 表示他們已正著手規劃在網站和實體商店上販售。
對 Bo 和 Yana 機器人心動了嗎?如果想更進一步了解 Bo 和 Yana 機器人的迷人之處,直接進入 Play-i 網站一窺其面貌。還是,你已經決定要買一個跟你家孩子一起來玩玩了?約 1800 元台幣就能買到一支 Yana、約 5100 元台幣就能享有一支 Bo、7000 元台幣就能抱回 Bo 和 Yana。亞洲地區只有四個國家開放預購,台灣也是其中之一,而且送來台灣的運費只要 1500 元!預購請按這兒
(資料來源:TechCrunch、圖片截自:Play-i 官方網站
http://techorange.com/2013/12/17/play-i-raises-1-4m-from-the-crowd-for-toy-robots/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全球瘋轉的30張圖---赤裸裸的人性

全球瘋轉的30張圖---赤裸裸的人性

 
按別人的指引,盲目的前進,可能就會一步踏空,摔得慘痛。

 
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很多人只靠著一張臉活著,卻不知早已如同行屍走肉一般苟且。


我抱起磚頭就沒法抱你,放下磚頭就沒法養你。


不逼自己一把,你的世界永遠是黑白的。


你們當初剪下了我的翅膀,現在卻要我飛翔。


有時候,你不知道自己的話有多傷人

 
我把心交給了你,你卻用冷漠的眼光殺死了我。


邪惡的內心,遠比邪惡的外表可怕得多。


長大了,我們就不再是純粹的人


你真的真的能承受所有人異樣的眼光嗎?


你知道在你身邊的人是天使還是惡魔嗎?


年齡不是問題,關鍵是擁有一顆年輕的心。

 
老師說,所有人的起跑線都是一樣的,我想也是


男人的眼中只有女人的下半身。


男人被束縛了自由,女人即使對他再好,他也是厭煩的。


當你在算計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在算計你。


富人的錢,永遠都是從勞動者那裏獲取...


靠男人的女人,總有一天會摔倒。


渴望自由的孩子仰望星空,眼睛卻看不見真實。


其實天使就在身邊,可你卻聽了惡魔的話。


人生就像舞臺,不到謝幕,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精彩。


沒有菱角的人走的會很快,但到下坡路的時候也會滾的很遠。


有時候,眼見未必是現實。


永遠不要放棄你的夢想!

 
每個成功男人的背後,必定有一個默默付出不要求回報的女人;
每個任性的女人背後,必定有一個百般嬌寵她的男人。

 
 摘下戒指那天你才會發現…merry me


可怕的不是真壞人,而是假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