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 Sean Smith 為搜尋搜尋引擎優化顧問兼科技 Blogger)
你每天是否會大量瀏覽新聞、部落格、Ptt 以及各式書報呢?你是否認為大量吸收資訊就能有效學習呢?小心喲,如果你鮮少主動思考且時常記不得自己讀過的資訊,你可能中了資訊過量的毒!
可別說是我嚇唬你,愛因斯坦也曾說,在我們過了特定年紀後,閱讀不會引領我們發展創造力;當我們讀得太多,思考的太少時,我們會漸漸變得怠於思考。
- 過量吸收資訊的五大壞處
讀了太多,導致你過目就忘
除非你是超級金頭腦,否則若你只是不斷瀏覽大量資訊,不然通常是記不得多少資訊的。要讓讀到的資訊深植腦海,我們必須要建立有效的神經路徑(neural pathways)才能記憶所學所知,否則大量閱讀了老半天也可能徒勞無功。
神經路徑是我們腦中傳遞各種訊息的路徑,當我們對於特定主題越熟悉時,其相關神經路徑越強而有力;換句話說,面對熟悉主題時,我們較能快速憶起相關內容,並運用該主題之相關知識與訊息。
所以原作者 Smith 告訴我們在閱覽資訊時,不要總是無意義地漫讀,不要新聞播什麼就看什麼、臉書牆上熱鬧什麼就關心什麼;應該要主動思考,針對眼前的資訊提出問題,並尋找答案。如果你手邊的資料無法回答你提出的問題,那就太好了!因為這正是你延伸閱讀,蒐集更多方意見觀點的機會。
在上述過程中,你跟一般瀏覽網路與書報的人立見差別。
因為你不是被動地吞食資訊,你是主動地找某主題的相關資料。而且別忘了,你已經為此主題建立起神經路徑,而你接下來所主動搜尋到的資訊也都是與此主題有關,所以這些資訊都會有效地往你既有的神經路徑靠攏,建立起更為強大的網絡,讓你記得更牢。
這樣的神經路徑網有如整理有序的書櫃,讓你此後需要從腦中取用相關知識時快速許多,無需在茫茫記憶腦海中無助。
逐漸失去分辨資訊重要性的能力
訂閱太多部落格,或是各類文章及資訊後,我們可能漸漸發展出一個壞毛病:我們會認同所有讀過的文章,失去質疑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千萬不要盲目地接受任何來源的資料,即使是你崇拜的偶像所說的話,也未必適合你身處的情境或是思考的議題。所以,每次閱讀他人觀點時,一定要逼自己睜大眼睛,找出其中過於主觀、偏頗、甚至錯誤的部分,甚至去試驗其中提供的資訊,看看結果如何,最後才能下結論。
別忘了這些成功的人絕不可能是靠著盲目追隨他人腳步而獲得今天的地位阿,他們想必也是靠著獨立思考做出對的選擇,才能闖出今日的一片天。
易依賴自己所蒐集到的資訊而行事,因而抑制創意的思考方式
對於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而言,水平思考是成功的關鍵之一。
許多事情沒有標準答案,我們需要以水平思考擺脫思維框架,找出獨特的解答或作法;能在垂直思考與水平思考間自由轉換的人才有機會開創新局,否則在面對難題時,只能跟大多數人一起鑽牛角尖而苦不得解。
長大後,不敢再提出任何問題
如果你閱覽時不常提出疑問,這問題可大了。
我們小時候都喜歡問「為什麼?」可能連顯而易見的問題,諸如「為什麼要設路燈?」都敢問,但隨著年紀增長,漸漸地不再問「為什麼?」
有可能是因為我們懂得越來越多,所以問得越來越少;但更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怕丟臉.有時候社會觀點就是這樣子:當一個人有疑問時,表示他有不懂的地方,於是我們覺得他不太聰明,但事實並非如此。
其實會提問的人有個迷人特質,那就是渴求知識;當你對某篇文章提出疑問時,這表示你希望更進一步解該議題,因為你真的非常感興趣.所以,若你喜歡提出問題,恭喜你,你喜歡動腦思考,你才是人群中聰明而獨特的存在。
如果你還不習慣提問,但也想要在吸收資訊時增長智慧的話,做法很簡單: 勇敢提出問題,然後自己設法找到答案,你可以想辦法蒐集資訊,也可以與人討論,最後再形成自己的解答。
只蒐集資訊而不提問的人,恐怕只是服用著社會所餵食予我們的價值觀,這般閱讀只會僵化思考,變成零零散散的資訊拼圖喔!
完全上癮,並且盲目接受他人觀點或資訊
提出問題與找出答案都要花費我們大量心力,但盲目放空地吸收資訊卻很輕鬆,所以,很多人選擇後者,但是,唯有選擇前者之讀者可以在閱讀中逐漸茁壯。
其實,偶爾休息一下,隨意瀏覽各類資訊也是一種休閒方式。但是,萬萬不可上癮,一定要不時提醒自己「這篇文章所言正確嗎?真的適合我嗎?」,切忌輕信單方來源的說法,就奉為聖旨阿。
台灣新聞聽眾得尤其注意,必定要慎選新聞來源,不偏食。
畢竟,每個新聞台都有自己的意識形態,並不如我們想像的客觀,也從來不是透明的資訊平台。下次想關心各界最新消息時,記得聽聽看不同新聞台對於同一議題的說法;如果可以的話,利用網路接觸新聞資訊更好,因為網路上的新聞媒體種類更多,能夠讓讀者聽見不同的聲音,激發更多思考的機會,才不致於被單一論述操縱。
利用寫作以有效吸收資訊
原作者發現,寫作是有效記憶資訊的好方法,透過寫作,我們可以為有興趣的主題建立良好的神經路徑。那我們該如何實行呢?
請看以下步驟:
1. 提出問題2. 蒐集文章,累積不同觀點3. 進行相關研究4. 詢問他人意見5. 運用所學6. 重複測試與挑戰各個論點7. 形成自己的想法與結論8. 把自己的思考結果寫成文章9. 回應文章評論或與回應者展開思辯
你說說看,下了這麼多功夫,你怎麼可能忘記這些知識呢?
原作者便提到,他為了寫一篇以「優化習慣及自動化成功」為題的文章,做了很多有關菸害的研究;他事後驚覺,在寫作動機下,他能在短短半小時內學到很多健康知識,比以前在高中時兩年的健康課程還要有收獲,吸收效率真的很高。
而且,他記得自己文章中涉及之諸多相關知識,不像其他僅匆匆讀過的主題,幾乎忘了泰半,這正是原作者用心籌備及寫作後的到的甜蜜成果。
再舉《冰與火之歌 》的作者 George R.R. Martin 為例,他曾經在訪談中提到他能清楚記得每一位書中角色,許多小細節都不會忘記,即使是對整體故事發展影響不大的角色也同樣深刻烙印在腦海裡,但這並不是因為他記憶力過人,因為他也和許多人一樣,會在五分鐘內忘記陌生人的名字。
由此足見,我們筆下的字句真的能讓我們在腦中建立強大的神經路徑,讓我們牢牢記住所讀所寫。(當然,我想用鍵盤或是平板電腦撰文也是能收到類似成效。)
希望各位讀者爾後以創意思考及回答問題為目標,有目的的吸收資訊,也多鼓勵自己進行水平思考。
李小龍曾經說過,在學習時我們應該要吸收對我們有用的一切、捨棄無用者,並加上專屬於自己的想法或做法。
讓我們一起在寫作中學習吧 !
想寫文章,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嗎?《TechOrange》正在招募作者!《TO》的作者可以自由選材撰寫重要的科技新知、全球與在地的新創趨勢等等相關題材。
煩請轉告有興趣的朋友,來信附上履歷自傳與文字作品寄至:chloe@techorange.com,信件主旨註明「應徵《TO》作者」。
http://techorange.com/2013/11/22/writers-on-writing/